扫不出溯源码的海鲜,你敢吃吗?
发布日期:2025-4-2 11:27:22 访问次数:14
一、当溯源码沦为“摆设”:新闻背后的防伪危机
近年来,海鲜市场频现“问题溯源码”乱象:
1.造假溯源标签:部分商家篡改溯源码信息,甚至出现“入关日期早于生产日期”的荒唐操作。消费者扫码后跳转的“防伪查询网站”实则为伪造页面,无法验证真实性。
2.技术漏洞被利用:普通二维码可被批量复制,仿冒者仅需生成相同编码即可伪造“正品”,导致消费者难以通过扫码判断真伪。
3.行业监管盲区:部分海鲜摊贩使用“鬼秤”配合虚假标签,以缺斤少两、以次充好牟利,甚至威胁消费者。
二、防伪技术升级:从“被动防御”到“主动出击”
为应对乱象,新一代防伪技术正在重塑行业信任:
1.区块链+数字溯源:如阳澄湖大闸蟹通过区块链存证技术绑定数字提货卡,实现全链路不可篡改的溯源,消费者扫码即可验证生产、流通信息。
2.稀土元素“指纹”技术:丹麦研发的稀土元素标记法,通过铕、铽等元素生成唯一“指纹”,仿冒成本极高且需专业设备检测。
3.动态防伪标签:结合随机彩码与一物一码系统,确保每个标签唯一性,避免批量伪造。
三、行业启示:技术与监管需“双管齐下”
1.企业责任:品牌需采用多维度防伪方案(如区块链+物理标签),并开放官方验证通道,杜绝第三方伪造页面。
2.消费者识别技巧:警惕“无官方背书”的溯源码,优先选择可跳转品牌官网或政府备案平台的产品;
3.核对标签信息与实物是否一致(如产地、生产日期)。
政策推动:多地已试点强制海鲜产品贴标溯源,并加大市场抽检力度,严惩“鬼秤”和虚假标签。
四、结语:安全消费需“溯”源到底
当一盘海鲜端上餐桌,溯源码不仅是防伪标识,更是商家诚信的“试金石”。从丹麦的稀土“指纹”到中国的区块链蟹卡,技术创新正为食品安全筑起高墙。而消费者每一次扫码验证,都在推动行业向透明化迈进。毕竟,敢让溯源码“晒”在阳光下的产品,才配得上“放心吃”三个字。
了解更多详情请咨询:13427568225(微信同号)
了解更多产品可登录:http://801315.com/channel/fangweibiaoqian.html